可持续发展

27
05月
2025

复旦北欧中心:搭建一座跨越三十年的沟通桥梁

发布者:小编

  2015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师生发起了◆★■★“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同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共同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次年,夏令营升级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简称“澜湄青创赛■■★■”)。

  依托澜湄青创赛在六国高校和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于2019年在复旦大学成立◆■★★。这是继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之后成立的新一个澜湄合作机制国家间功能平台◆★★★■■。“自信一点说,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缘起澜湄青创赛‘澜湄之约■★★’。★■■★■★”

  渐渐地,那个在美欧研究中心风潮中独辟蹊径的选择,正在变成一种典型的模式,衍生出覆盖多个大洲的多边合作网络。复旦的国际合作网络持续向全球南方延伸。而多边合作的意义◆■,远超越高校间的制度对接◆★◆◆★,融入每一个个体的认知与生活■★◆★◆。◆★■★■◆”

  第九届赛事负责人、复旦大学2024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刘宇龙介绍◆★■★■,今年赛事规模大幅扩大,迎来了6国26所高校竞逐◆★■,赛事主题围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3月22日办了初赛提案交流会,我们也看到有游戏化教育,远程图书馆建设,还有市场化教育服务平台的搭建等等,很多有创意的提案■■,而且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想法。”

  桥梁还在持续搭建,通往更多地方。许烨芳笃定★■:“只要中心存在★★■,合作就会一直存在。■★◆★”Gloria和马跃则共同期待着,在下一个20年里◆■★,在中奥之间、复旦和奥地利高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同年★◆★★■★,北欧五国政府、高校及在华企业联合筹资100万欧元,在复旦邯郸校区修建北欧中心大楼。2010年■■■■◆★,在北欧中心15周年之际,全新的大楼落成。根据北欧中心官网◆★◆★■◆,在鼎盛时期■■,北欧中心曾连接含复旦大学在内的中外26所院校◆◆■■■。即使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北欧中心的成员大学数量有所缩减,但学术活动的交流热度不减,合作仍在继续。

  回望北欧中心发展的30年,许烨芳不禁感叹:“这是一个特别真诚的合作平台◆★。★◆★”今天的北欧中心已成为中国与北欧人文互鉴的见证者,举办着包括合办课程、研讨会、师生交流项目、联合培养等学术活动。北欧中心的官网显示,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和百名学者参与北欧中心的活动。

  ■★★■★★“一提到跟北欧的合作,复旦肯定是走在最前面■◆★★■,而且是最深★■★◆、最实、最广的。”许烨芳介绍。在她看来,复旦当属国内第一个与北欧开展合作的高校。此前■◆★,★★◆◆★■“可能有个人间的交流往来,但是没有制度性的合作”。

  2024年9月挪威首相斯特勒来访时★■,翟子墨作为复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的代表获得了向首相提问的机会◆■◆★◆◆。

  这一活动是中心在2024秋季学期组织的奥地利文学周系列活动,中心邀请了奥地利文协会长Manfred Müller、著名作家Franzobel前来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和作品朗诵会■■◆★★★。类似的活动还有德语角、德语写作比赛等。

  中心举办的活动还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最近我们迎来了维也纳大学和格拉茨大学的教授,”奥地利中心主任Gloria Reim介绍,■◆★“五月份因斯布鲁克管理大学的学生团体也会到访。”

  袁艺书前往交换的哥德堡大学是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下简称★■“北欧中心■■★”)的创始成员之一。30年前,北欧中心在复旦和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四国14所高校的积极倡导下挂牌成立。目前◆■,中心共有20所正式成员大学,2所观察成员大学,作为跨国跨校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起中国和北欧的学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在复旦大学北欧中心成立以前★◆,已有一些挪威教授与复旦陆续开展合作■◆◆。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北欧中心的创意得到了时任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女士和时任复旦校长杨福家的大力支持。1995年,在瑞典隆德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管理学院等北欧几所主要高校的积极响应下■◆◆,北欧中心在复旦宣告成立◆★,由时任常务主任陈寅章教授负责中心的建设与日常工作,并在北欧设有由成员大学轮流主持的秘书处■■★◆★。

  该项目提供的机会不止于此,项目成员们可以前往使馆参加活动,“向领事馆的前辈们请教各种问题”◆◆★。此外◆■,他们还能够参与各种交换项目。例如■★,2025年夏天项目在巴西开展了一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参与者可以带着项目课题前往当地进行探索,乘船实地考察户外环境。“类似这样的项目其实非常多,两个学校都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机会★■★★★■。”

  目前★★■◆■,Gloria在复旦开设了德语、奥地利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国课堂的■◆◆■◆“安静◆■◆◆◆★”和中国学生的内敛一开始令她很不适应★◆。◆■■◆★■“但安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擅长◆★◆■。”Gloria解释,“如果我直接问他们,他们往往能给出很好的答案。”不过,Gloria的目标仍然是创造一个让学生不害怕开口的课堂■★★,她觉得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克服对于犯错的恐惧★■:■◆■■◆“我希望能给他们敢于开口的力量和勇气。”

  ◆■“1995年◆◆★■,在瑞典隆德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管理学院等北欧几所主要高校的积极响应下,北欧中心在复旦宣告成立。

  在此背景下◆★,北欧中心又拓展了和4个北欧国家的合作机会。仅2004年,就有900余名学生和300多位学者(含北欧和中国)参与活动★★◆■。◆★★“非常佩服那时候杨福家校长的远见卓识,”许烨芳笑道,“当时大家都把目光瞄准美国、西欧,北欧其实很小众★■。■★◆★■◆”

  北欧中心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开了复旦国际交流的大门。2005年◆◆★,在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EPU)主席Winklehner女士和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倡议下◆◆■■■,奥地利中心建立,致力于推动复旦与奥地利学校的合作关系发展。

  渐渐地,那个在美欧研究中心风潮中独辟蹊径的选择■◆,正在变成一种典型的模式,衍生出覆盖多个大洲的多边合作网络。复旦的国际合作网络持续向全球南方延伸。

  在交流中获得新体验的还有翟子墨★◆◆★★◆。在复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的课程里,许多课程教师是来自BI挪威商学院的教授◆◆◆★◆■。从前,翟子墨习惯了“在框架里边去思考和运作”。在和海外学生、教授交流时,她逐渐看到自己与对方的差异:“他们不会告诉你标准答案是什么。”她要试着跳出框架◆★■◆。

  透过奥地利中心办公室的一面落地窗,Gloria常常看到光华楼前草坪上人来人往◆★■★★,其中就有很多留学生,“很高兴看到复旦大学与全世界的交流在不断拓展。★★★”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北欧中心如今开设若干针对北欧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常规课程。其中,部分课程完全由北欧中心自行组织,部分则由北欧中心与复旦相关院系联合开设。1999年,北欧中心面向北欧学生组织暑期课程——这成为很多北欧学生了解中国、接触中国的第一个窗口,每年有70余名学生参与。同时■■★★■◆,北欧中心也促成了诸如面向复旦学生的北欧文学、瑞典语、丹麦语等课程的设立■◆★,一些课程已被纳入复旦选课名单■■。

  今年是Gloria来到复旦的第二年◆◆。此前,她曾在德国一所大学为来自中国的交换生授课,这成为她产生“来中国◆★★■★◆”想法的起点■◆★■。之后,她在意大利担任讲师。直到前年★★,她通过奥地利教育部的项目来到复旦——这个讲师项目长期派遣奥地利讲师到中国高校开展教学和活动。

  中心主管教师马跃表示★■■,奥地利中心为所有对中奥文化交流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提供服务,为德语母语者和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也会举办学术讲座。在奥地利中心办公室的书架旁,张贴着一张★■★■★◆“卡夫卡之梦梅杜莎之筏★◆■■◆”的海报。

  对于第一次在中国生活的Gloria来说,■◆◆★■◆“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大学里了解中国是很棒的经历。”在奥地利中心的两年里,她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经验,也深刻体会到在中奥、中欧之间搭建桥梁、推动连接的重要性★◆◆■◆。

  在瑞典,她学会把学术的视角和日常观察结合,并以此产出特定的学术兴趣。不算紧密的排课赋予她充足的阅读时间★■◆★,她形容自己★■■★◆“忽然又找回了阅读的心流体验”★◆★■◆◆。

  早在千禧年前后,复旦大学就已开启国际交流实践。受益于北欧中心的创立与合作,1999年至2000年间,复旦引入了英文课程与线年前后,瑞典隆德大学面向研究生,在复旦开设◆◆★“北欧课程”。如今回想起来,许烨芳认为那已经算是早期“在地国际化”的实践。

  此外,北欧中心还就北欧和中国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承办和协办了众多会议,涉猎主题广泛,如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等,几乎涵盖文理各个学科■■◆★◆。

  而北欧中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此。自创立起■◆★◆■,北欧中心就被定位为面向整个北欧区域的双向流动平台◆■★■,“一对多”的模式在当年堪称前瞻。它并不是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或与一个国家之间合作的产物★★★★,而是连接起一整个区域的纽带■◆◆★■。该模式不仅为北欧国家提供了集合优势,也为复旦大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合作机会和更多元的交流对象。学者兴趣得到调动,学生也拥有了更多交流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合作模式”。

  大洋彼岸,复旦大学于2017年5月牵头组建的复旦-拉美大学联盟目前在拉美地区已有来自7个国家的16所单位。联盟设立了轮值年会与理事会制度,由拉美成员高校轮流担任主席◆★◆,主办年度会议与理事会议★■★■。以复旦大学为主动发起方,联盟还推动开展Fellow访问学者计划等,鼓励成员高校推荐学者参与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合作。复旦正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多边交流平台,将自身嵌入全球教育与科研网络之中。而这扇◆◆★★■“多边合作”之门★◆◆■,打开得越来越大,新的合作网络仍在生成之中。

  FIKA是来自瑞典的一个词,即下午茶■★。“喝个咖啡、吃个小面包◆★,在这个过程中和人聊天◆★。”经过在瑞典哥德堡大学交换的一个学期,复旦大学2022级英语系本科生袁艺书感受到瑞典独特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办公室里必须要有FIKA,学校里也动不动就有FIKA。”

  跨洋对线年,正在访华的时任挪威首相布伦特兰来到复旦大学★◆◆★◆,出席北欧中心的成立典礼。访华团队中,一位年轻的随行人员斯特勒曾见证这个跨国平台的初生。2024年9月,看到已就任挪威首相的斯特勒再次踏入复旦校园,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许烨芳的思绪被拉回二◆◆★■◆◆、三十年前■★★。

  在刘宇龙看来,这个持续促成连接的赛事■■◆◆,不断推动了六国高校合作的扩展和深化。复旦大学也一直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推进力量,刘宇龙指出◆◆■■,此次赛事规模扩大也是率先由复旦提出方案和计划,征求各国高校意见后立刻执行,“大概小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而对于第一次离开中国生活的袁艺书而言◆■★★◆◆,交换让她“对世界的看法上升了一个维度”。纵然袁艺书所学专业为英语,看似天天跟外文、外国人打交道,但她觉得自己还是在一个很◆■■◆“中国”的环境里——置身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她并不能具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意义。直到外出交换,她才真实地感受到■★★■■★“美国族裔问题★★”“西方所谓自由主义思想”等曾经遥不可及的议题就在身边★◆■。“以前只是一个书本概念★■,但出去以后它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复旦大学2023级德语系本科生付栩辰在大一下学期修读了《德语媒介与交流》这门课程,相比于国内外语授课对“听说读写”的全面重视,他感知到Gloria对听说训练的侧重。★■■■★“她会很努力地调动起课堂互动的氛围◆◆■◆。”付栩辰回忆◆★■★■◆,课本上有很多口语题的设置■◆,老师会让大家轮流说◆■★■。Gloria鼓励和安抚学生的方法,是告诉学生们自己在学习中文时犯过的错误,“我们都是语言初学者。■★★■★◆”

  2004年,芬兰约恩苏大学等高校集体加盟,北欧中心实现首次规模化扩容。2006年,冰岛大学成为北欧中心的第25位成员,填补了北欧中心没有冰岛成员大学的空缺★★■★◆,标志着完整意义上◆■◆★“北欧拼图”的完成★■★◆■。